科学沙龙——“我的装备我的兵”成功举办
从金戈铁马的冷兵器时代走来,到小米加步枪时代的火器盛行,再到飞机坦克加大炮的气吞山河,从机械化到机械化与信息化相融合,从“两弹一星”的成功到声光电等各类尖端武器装备不断研发,我国军用武器装备建设日新月异。2013年12月10日晚,由中国数字科技馆主办,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和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承办的科学沙龙——“我的装备我的兵”在中国科技馆拉开帷幕。
本次沙龙,邀请了《兵器知识》杂志主编瞿雁冰、《轻兵器》杂志主编王晓涛和《坦克装甲车辆》杂志主编刘青山这三大军事科普杂志主编,与公众一起分享了我国陆军装备发展状况以及军队建设的热点话题。沙龙现场,气氛热烈,各路军事爱好者齐聚,积极参与互动,与嘉宾进行了军事科学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
沙龙现场气氛热烈
沙龙刚开场,主持人就抛出了一个问题,准备考考大家:“台上是我们的各位嘉宾为在座的观众准备的军事装备模型,有没有人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场上顿时沸腾了起来,大家都跃跃欲试,一位坐在第一排的观众“近水楼台先得月”,争取到了这个与嘉宾互动的机会:“ZTZ-99式主战坦克、ZBD-03式空降战车、95式5.8毫米枪族中的步枪、班用机枪和短突击步枪……”,几乎答出了全部名称,引来阵阵掌声。
台下观众参与互动
硝烟弥漫的战场、热血的红色情怀,有很多经典武器曾经在国产战争剧中出镜率非常高,瞿雁冰主编为大家介绍了这些明星道具,并配有精美图片,令在场的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在我国的元曲中,最早出现了对十八般兵器的描述,它们就是冷兵器的代表,瞿雁冰主编说,其实我国最经典的冷兵器就是“弓”和“刀”,它们曾经在没有火药的年代,为战士们在“肉搏”中直接保护自己、杀伤敌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上个月,全球首款3D金属手枪问世,这种3D技术的产物未来有可能被应用于战争吗?瞿主编信心满满:“一切皆有可能,我相信一定会有这样一天,虽说目前还不成熟,成本还太高。”
瞿雁冰主编为大家讲述影视剧中的经典兵器
与冷兵器相对应的热兵器有哪些典型的武器装备呢?人类战争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热兵器时代呢?影视剧中是否有一些违背历史的穿越和穿帮的武器呢?这些军迷们关注的问题王晓涛主编都为大家一一解答。很多军事爱好者都特别痴迷于去研究各种枪械,一段狙击枪的精彩视频过后, 王晓涛主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这种“一枪夺命”的步兵武器以及几种典型的枪械。
王晓涛主编为大家介绍几种典型的枪械
“坦克无用论”者曾经宣称,随着高精度远程智能武器的出现和向所谓的不接触战的转变,以及快速部署或反应部队的大规模使用,曾经的“陆战之王”——坦克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对此,刘青山老师告诉大家,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坦克在许多作战场合都是需要的,并且可以继续广泛应用,例如两栖战、巷战。而对于各种游戏中的经典坦克虽让玩家在体验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否真实存在这个疑问,刘主编解释道:“事实上这些都是想象成分居多,并不一定真实存在。”
刘青山主编为观众介绍坦克的主要性能
接下来的嘉宾讨论环节,环节设置引人入胜,嘉宾畅所欲言,观众积极参与互动,将本次沙龙推向了高潮。特种兵这种充满传奇色彩的、总是以奇袭战术和闪电行动给敌人以致命打击的兵种,需要用什么特殊的方法进行培养?城市化的发展意味着今后如果发生战争,城市巷战将不可避免,并将成为一种重要作战样式,“巷战”是一种什么样的作战形式呢?单兵作战、以一敌十,这种理想的“单兵作战系统”是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将每个子系统和组成物设计用于士兵的?围绕以上话题,嘉宾们用专业的军事知识,以媒体人所擅长的深入浅出、有理有据的表述方式,抒发了对于未来我国军事装备发展以及军队建设的展望与设想,现场观众直呼过瘾,直到沙龙接近尾声,观众们还是热情高涨、意犹未尽。
台上嘉宾围绕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观众与嘉宾进行对话
两个小时的沙龙虽已落幕,但是科学传播的脚步永不停息,这个美妙的科学咖啡屋还将继续为公众带来更为丰富的科普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