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京津沪渝科技期刊主编/社长研讨会隆重开幕

作者:  来源:  2024年08月12日

2023 年6月28日上午,第10届西部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暨第27届京津沪渝科技期刊主编/社长研讨会在云南昆明隆重开幕。此次论坛暨研讨会以“深度融合,特色发展,建设高品质期刊”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700余名线下线上刊界同仁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绘科技期刊融合发展新蓝图,共话西部科技期刊高质量特色化发展路径。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作线上致辞;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温相勇,西部科技期刊联盟主席、重庆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彭熙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陈昊,云南省科协学会部部长夏天,云南省新闻出版局二级调研员尹云,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长黄平,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曾建勋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刘筱,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理事长刘泽林,云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吴银松,广西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李耀先,甘肃省科学技术期刊学会理事长刘蔚,新疆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张琼,山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冀伦文,贵州省期刊协会副会长吴昌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科技期刊委员会主任委员白鲜萍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刘家诚,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孙守增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彭雪飞、副秘书长姚丽,以及西部科技期刊联盟学会、津沪科技期刊学会,全国部分期刊社、期刊中心、编辑部的领导和期刊同行出席开幕式。

会议现场


刘兴平部长强调,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期刊建设,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力牵动了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汇聚高水平成果能力明显增强。他肯定了西部科技期刊所取得的显著进步,也提出西部科技期刊在办刊模式、学科布局、学术影响力建设等方面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并就期刊建设分享4点建议:一是充分依托区位优势做出期刊的品牌特色;二是主动服务地方产学研融合发展的需求;三是坚持人才驱动,建设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四是积极拥抱数字时代,推进集约化的改革。

刘兴平部长致辞

温相勇二级巡视员表示,学术期刊作为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和促进理论创新、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实现科教兴国、文化强国的重要之力。目前,京津沪渝以及西部各省区市的期刊都迈入了新发展阶段,取得了新发展成绩,获得了新发展经验;希望大家借此机会交流新思路、新理念,探讨期刊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共同推动我国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并就不断深化期刊出版改革,着实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提出3点建议:一是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提升出版工作实效;二是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推动期刊高品质建设;三是以国际传播为目标,推动期刊融合发展。


彭熙主席首先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她表示,西部科技期刊联盟自成立以来,有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但始终没有停下前行的步伐。联盟平台的建立,让西部科技期刊人的办刊激情更加高昂,办刊理念更加先进,办刊视野更加宽广,办刊手段更加多样,办刊交流更加频繁。未来,联盟将继续乘势而上,通过将各种规模、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活动有机结合,既覆盖行业的共性问题,又聚焦不同期刊、不同群体的特性需求,全方位、立体化地助推西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在中国科技期刊百花园中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此次论坛暨研讨会由西部科技期刊联盟及京津沪科技期刊学会共同主办,云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重庆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联合承办。大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共设主旨报告9个、分论坛6个、学术活动6个,旨在持续推动西部科技期刊联盟及京津沪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特别邀请了9位权威专家和行业大咖作主旨报告,分享先进的办刊理念和成功的办刊经验。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数字出版与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建勋作了题为《“后独家时代”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与传播合作模式之思考》的报告。他提出,解除独家合作,推进多元传播,需要作者、期刊、平台共同协作,建立多元共享共赢的生态关系,构建合规授权与自律经营的良好制度;需要协调期刊与作者间的版权利益,除保障期刊与作者获取稿酬权益外,更多地要推进学术期刊与作者的学术交流利益,进而规范期刊与作者之间的版权合约文本,构建良好的学术期刊学术传播生态。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刘筱作了题为《基于数据关联分析的期刊评价与服务》的报告。她在报告中,介绍了文献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数据关联分析、以及基于数据关联分析的期刊评价指标;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服务为例,介绍了CSCD数据关联服务如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服务于科学研究生命周期。



  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学研究室主任张俊娥作了题为《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中国期刊情况》的报告。她介绍了北大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并基于北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的研究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分析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文献计量数据状况,阐明了核心期刊的作用和影响。


  《生物设计制造(英文)》负责人、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前总编、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原副理事长张月红作了题为《学术期刊出版面临着世纪挑战》的报告。报告聚焦当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兴科技的兴衰预测图和STM(对)2027年科技出版的6个领域(所做的)趋势图展开,结合目前期刊人的焦虑和问题,感悟当下学术出版的愿景及挑战。



  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全流程管理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规范与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品纯作了题为《传承韬奋精神 践行初心使命》的报告。韬奋出版奖是我国出版行业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获奖者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耕耘在出版一线并作出突出贡献者。该奖项自1987年设立至今,已评选了14届,共评出228名获奖者,其中科技期刊界代表仅寥寥数人。张总编辑作为2023年3月中国出版协会表彰的第十四届韬奋出版奖30名获奖者中唯一的科技期刊界代表,及过去五届评出的获奖者中唯一的科技期刊界代表,在报告中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从事科技期刊出版近40年的经历和感悟。



  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杨蕾作了题为《集群化的多模式发展》的报告。她认为,对于我国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集约化管理、集群化发展,是一个比较优化的发展模式。在报告中通过对典型高校、科学院等期刊群的研究,提出了综合类,专业类集群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并探讨了若干思考与困惑。



航空学报杂志社社长、《航空学报》《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副主编蔡斐作了题为《面向国家需求、服务科技创新,打造高质量期刊》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中国航空航天期刊发展现状。然后,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梯队期刊的《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航空学报》两刊为例,探讨了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应该如何面向国家需求,吸引优质稿源;如何调动编委、审稿专家及作者积极性,深度参与办刊,培育一流办刊团队,进而实现服务科技创新的目标。最后指出,科技期刊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该积极创新办刊思路,全方位为作者做好服务,从而打造高质量期刊,引领学科发展。




《中华遗产》杂志运营总监林少波作了题为《打造大遗产:基于内容与创意的品牌跨界与融合》的报告。他提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出版、媒体的生存发展环境遭遇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重新定义出版、重新定义媒体”“如何转变思维”“需要提升哪些能力”“传统出版传媒又如何新生”成为出版行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并从“智能手机改变一切”“重新定义遗产”“品牌运营四则运算”三个方面分享了《中华遗产》杂志如何在做好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品牌运营和跨界融合。



湖北报刊编辑经营服务有限公司、长江文库(武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钱峰作了题为《融媒时代期刊融合出版的服务体系构建》的报告。他认为,随着国家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期刊传统出版经营形态受到互联网行业的剧烈冲击,期刊行业需要构建期刊融合出版的服务体系,变单一售卖期刊资源为向读者提供完整的服务,发挥自身内容资源优势有效参与市场竞争。介绍了长江文库如何通过专业技术,实现知识供给与读者需求的准确对接,帮助期刊社涉足数字出版增值服务市场,提升行业生产经营能力。



本次主旨报告专家围绕我国期刊现状、行业发展趋势、路径探索、经验分享等方面探讨了科技期刊深度融合的发展蓝图,分享了科技期刊特色发展的路径方法,共同为高品质科技期刊建设建言献策。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此次大会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与智慧的提升,有力推动了西部及京津沪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内容来源:编辑大碗茶公众号

编辑:谭诗蕊
审核:刘泽林



上一篇:学术期刊融合创新发展论坛暨学术期刊规范出版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成功举行
下一篇:关注 | 首届京津冀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征文大赛通知